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科學認識和有效應對社會輿情
科學認識和有效應對社會輿情
——學術界關于社會輿情的研究綜述
馮 霞
社會輿情是指公眾以媒介為載體對社會公共事務所持有的情緒、意愿、態(tài)度、意見等。社會輿情是“社會的溫度計”,反映時代發(fā)展的脈動、現實社會的變化,對社會心態(tài)形成、社會核心價值建構乃至社會變遷等都具有重要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格局變動導致一些社會矛盾凸顯、社會輿情更加復雜多變,如何科學認識和有效應對社會輿情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對此,學術界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 ?/p>
社會輿情的新態(tài)勢和新特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公眾的社會參與和利益表達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網絡等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公眾發(fā)表個人意見、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提供了更為便捷、更為廣泛的渠道。學者們認為,當前我國的社會輿情呈現一些新的態(tài)勢和特點?! ?/p>
關注熱點廣泛。從社會輿情的內容看,公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范圍越來越廣泛,關注的熱點涉及時事政治、經濟形勢、公共衛(wèi)生、社會安全、反腐倡廉、企業(yè)發(fā)展、災害事故、文化科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主流社會輿情日趨理性??傮w而言,公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持樂觀態(tài)度,社會心態(tài)積極向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認可,大部分公眾對是非、善惡態(tài)度鮮明,具有維護良好社會風氣的強烈愿望?! ?/p>
網絡輿情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方面。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快速發(fā)展,尤其是微博異軍突起,為社會輿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渠道,網絡輿情已經成為社會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網絡等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趨勢不斷加強,對社會輿情的生成和輿論格局的走向影響越來越大。
輿情傳播時效性提高、覆蓋面更廣。從社會輿情的傳播效果和發(fā)展趨勢看,公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顯著提高,社會輿情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有學者認為,由于各種現代信息傳播手段的日益發(fā)達,熱點事件從發(fā)生到被媒體曝光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輿情傳播時效性大大提高,輿情影響面越來越廣?! ?/p>
網絡問政方興未艾。有學者指出,從應對社會輿情的方式看,政府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網絡的力量,主動通過這種新渠道探尋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網絡問政蔚然成風。同時,公眾網絡表達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對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公共問題的解決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網絡輿情對政府公共事務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大?! ?/p>
社會輿情對社會發(fā)展的雙重影響
社會輿情的快速發(fā)展,給社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積極的社會輿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公民政治參與能力提高、良好社會風尚形成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消極的社會輿情容易引發(fā)不良社會心態(tài)、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 ?/p>
社會輿情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社會輿情的發(fā)展尤其是網絡輿論的興起,有力推動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有學者指出,在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始主動通過網絡就公共政策、公共問題等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公眾通過新媒體表達訴求、抒發(fā)己見,對政府決策形成了有益的補充和推動,對公共管理體制機制、運作模式及政策制定等產生重大影響,有力推動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完善?! ?/p>
提高公民政治參與能力。有學者指出,當前,公眾主動利用各種渠道和平臺進行利益表達和提出權利訴求已經由個案發(fā)展為較普遍的現象,公眾對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更加關注,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日益迫切,參政議政能力明顯提高。
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社會矛盾。網絡等新媒體為民意表達、民意疏通提供了重要渠道,尤其是網絡提供了公眾情緒宣泄緩沖區(qū),使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引發(fā)的公眾不滿情緒和多元利益訴求得以釋放和宣泄,在客觀上發(fā)揮了社會“減壓閥”的作用?! ?/p>
引領良好社會風尚。當前,我國社會輿情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體現了公眾對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責任意識和期望。主流社會輿情對于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社會輿情的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這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p>
催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當前,我國社會輿情中有一些不健康、不理性的因素。由于部分公共利益和公共訴求未能受到足夠重視,社會層級之間對話和交流相對缺乏,“仇官”、“仇富”和“社會公正焦慮感”等現象仍然存在;對一些社會突發(fā)事件應對不當或不及時,引來各種猜測、懷疑、炒作,致使部分公眾情緒消極。這些問題的存在,容易催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 ?/p>
導致社會道德失范。傳播渠道多樣、傳播時效提升、信息發(fā)布準入門檻降低等因素,為網絡謠言和網絡誹謗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個別商業(yè)網站和新聞從業(yè)者缺乏職業(yè)道德,為了獲取“眼球效應”,為網絡謠言推波助瀾,使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這不僅嚴重破壞健康的網絡輿情環(huán)境,而且大大沖擊人們的道德觀念?! ?/p>
影響國家文化安全。網絡打破了國家和地域界限,加速了文化和信息的全球傳播,給國家文化安全帶來一定挑戰(zhàn):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一國的社會輿情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當前,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信息控制權和影響力,竭力向其他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傳輸其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觀念,進行文化擴張和文化滲透。這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造成了一定沖擊,對我國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戰(zhàn)?! ?/p>
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學者指出,在社會轉型期,面對網絡等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溝通平臺的興起,社會運行的脆弱性增強,看似不經意的偶然性事件就可能觸發(fā)潛藏已久的公眾情緒,形成始料未及的輿論漩渦,乃至爆發(fā)群體性事件,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 ?/p>
引導社會輿情健康發(fā)展
引導社會輿情,應在遵循輿情傳播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不斷探尋科學方法與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的社會輿情引導還存在主體危機意識不強、輿情預警和研判能力不足、輿情應對渠道不寬和科學化水平不高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 引導社會輿情健康發(fā)展,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p>
加快社會輿情領域法律和制度建設。通過完善立法、嚴格執(zhí)法,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名譽權等,對謠言、誹謗等負面輿情進行預防、限制、懲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快形成法律規(guī)范、行政監(jiān)管、行業(yè)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jiān)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lián)網管理體系。健全完善行業(yè)自律制度,努力形成激勵與約束相結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內部管理與社會監(jiān)督相結合的有效機制。督促網絡運營服務企業(yè)履行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不為有害信息提供傳播渠道?! ?/p>
強化預警和研判。有學者強調,應加強社會輿情的調查、研判,建立各種輿論監(jiān)測、預警、評估、引導機制,形成全方位、廣覆蓋的輿情引導體系,實現社會輿情引導的科學化;進一步健全新聞發(fā)言人、評論員、觀察員制度,提高處理應對各類突發(fā)事件、公共事件的能力。也有學者建議,通過建立輿情熱點事件案例庫、數據庫,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輿情應對的特征和規(guī)律?! ?/p>
拓寬公眾訴求表達渠道,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有學者指出,提高社會輿情引導能力,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方式,構建有效的公共討論平臺,引導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們公開、平等地進行對話和交流;社會輿情應對主體應主動、快速、有效地回應公眾的合理訴求,在與公眾的交流互動中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健全利益協(xié)調機制,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p>
發(fā)揮媒體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作用。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和輿情引導的重要載體,在社會輿情的形成和演變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應引導各級各類媒體認真履行責任,把引導社會輿情健康發(fā)展貫穿到日常宣傳報道中,客觀報道事實,正確反映輿情,積極影響輿情,自覺向社會各個層面?zhèn)鬟f積極的主流聲音。還有學者指出,應高度重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培育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努力使網絡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 ?/p>
加強教育引導。學者們指出,引導社會輿情健康發(fā)展,需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最大限度地擴大社會認同、形成思想共識。為此,應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活動,使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在全社會得到廣泛認同,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p>
(作者系江西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