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頁 >> 理論學習與思想教育 >> 正文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公平觀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公平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在指導工人階級斗爭、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公所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公平理論的非科學性,深刻論述了未來社會公平實現的歷史條件,形成了內容極為豐富的社會公平觀。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公平作為道德和法的觀念,不是先驗的、決定經濟關系的東西,恰恰相反,它的性質和內容是由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即經濟基礎決定的。
公平作為道德觀念,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從道義上、主觀上確立的“應然”標準,它體現的是處于不同經濟地位的人們對待利益調節(jié)關系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價值態(tài)度。也就是說,經濟地位不同,對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感覺和標準也必然不同。恩格斯指出:“按照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規(guī)律,產品的絕大部分不是屬于生產這些產品的工人。如果我們說:這是不公平的,不應該這樣,那末這句話同經濟學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我們不過是說,這些經濟事實同我們的道德感有矛盾。”
1歷史上,唯心主義法學家總是把公平作為各種法律體系中共有的永恒價值,而看不到隱藏在法律體系背后的經濟條件。結果,只能使公平成為一種遠離現實基地、飄浮在空中的臆想的自由意志。恩格斯說,法學在其進一步發(fā)展中,把各民族和各時代的法的體系互相加以比較,“而衡量什么算自然法和什么不算自然法的尺度,則是法本身的最抽象的表現,即公平。于是,從此以后,在法學家和盲目相信他們的人們眼中,法的發(fā)展就只不過是使獲得法的表現的人類生活狀態(tài)一再接近于公平理想,即接近于永恒公平。”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道德和法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質和內容必然而且只能由經濟基礎來決定。同樣,公平作為道德和法的觀念,決定它的東西是現存的經濟關系。恩格斯指出,公平“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
3當人們把公平歸為法的觀念的時候,人們往往忘記了他們的法起源于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針對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代表人物蒲魯東把公平歸結為“至高無上的原則”,視之為“支配其他一切原則的原則”和“人類自身的本質”的唯心主義觀點,恩格斯尖銳地指出,蒲魯東在重大問題上看不出經濟聯系時,就逃到法的領域中去求助于永恒公平,“以此來掩飾自己在經濟學方面的無知和無能”。
4馬克思則更加嚴厲地指出:“蒲魯東先從與商品生產相適應的法權關系中提取他的公平的理想,永恒公平的理想。順便說一下,這就給一切庸人提供了一個使他們感到寬慰的論據,說商品生產形式像公平一樣也是永恒的。然后,他反過來又想按照這種理想來改造現實的商品生產和與之相適應的現實的法權。”
5(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公平歷來是具體的、相對的、階級的、歷史的,不存在任何超越特定歷史條件、超越階級的抽象的“永恒公平”。
公平是具體的。在經濟、法學、政治和社會等不同領域,公平的具體涵義不盡相同。恩格斯指出,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而從社會上看可能遠不是公平的。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門科學來斷定,那就是研究生產和交換這種與物質有關的事實的科學——政治經濟學。討論公平問題,必須針對具體領域中的具體問題,不能不加分析不加區(qū)別地簡單套用。
公平是相對的。1875年,恩格斯在給德國工人運動和國家工人運動活動家奧•倍倍爾的信中指出,在國和國、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間總會有生活條件方面的某種不平等存在,這種不平等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公平的觀念不僅是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恩格斯曾嚴厲地批評德國小資產階級政論家米爾伯格對于公平問題的看法,但認為他所說的公平“一個人有一個理解”這句話是正確的。
公平是階級的。每一個階級追求的公平是不一樣的。奴隸社會有奴隸社會的公平標準,封建社會有封建社會的公平標準,而資本主義社會則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平標準。如果用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平標準去衡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事情,那是荒唐可笑的。即使在同一種社會制度下,不同的階級由于階級利益的差別,對公平標準的理解也不一樣。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沒有公平的起點。饑餓使他處在非常不利的地位。可是,按照資本家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來說,這是公平的最高典范。
公平也是歷史的。從最古老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公社中的公平理想到現代的公平要求,歷經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公平觀念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新的公平總是在否定舊的公平中為自己開拓道路。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公平也同時前進一步。登峰造極的不公平再轉化為公平,但這種極端的不公平很快就會被新的公平所取代。恩格斯指出,公平的觀念“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說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說是永恒的真理。”
(三)馬克思恩格斯目睹了工人階級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的悲慘境遇,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公平”具有很大的虛偽性和欺騙性。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平等外衣下的勞資關系掩藏著血腥而骯臟的內容。資本家和工人的平等只表現為雇傭關系中的交換價值規(guī)律下的平等,一旦離開這個領域,平等鬧劇中的人物地位就會發(fā)生變化。馬克思有這樣一段經典的、形象的描述:“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恩格斯強調,工人拼命為資本家干活,每天勞動十五六個小時,仍然不能養(yǎng)家糊口。資本家不顧工人死活,勞動條件極為惡劣,工人積勞成疾,“五個人就會有三個人因肺結核死去”。工人生命難保,遑論什么“公平”?
工人階級不僅在經濟上受剝削,而且在政治上也處于受鎮(zhèn)壓的地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所借以實現或應當借以實現的場所”,即資產階級的“理想王國”,到頭來也變成了赤裸裸的階級專制的工具,資產階級議會制共和國不亞于君主國,它實際上是“一個公開實行階級恐怖和有意侮辱‘群氓’的體制。”7 “資產階級共和國在這里是表示一個階級對其他階級實行無限制的專制統(tǒng)治”,資產階級統(tǒng)治一旦受到威脅,它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共和國的‘自由,平等,博愛’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騎兵,炮兵!’”8
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鎮(zhèn)壓,使資產階級在革命初期提出的華美的平等約言不可能成為現實,而只能是一種供人取笑的談資。對此,恩格斯指出,侈談平等和權利,如同今天侈談貴族等等的世襲特權一樣,是可笑的;對舊的不平等和舊的實在法的對立,甚至對新的暫行法的對立,都要從現實生活中消失;誰如果堅持要人絲毫不差地給他平等的、公正的一份產品,別人就會給他兩份以資嘲笑。
(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不公平的根源不在于資產階級的法律,而在子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
在資本主義社會,法律上的平等權利是被承認了。但是,資產階級推翻封建階級的統(tǒng)治,只是為了用金錢的特權代替以往的一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資產階級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圍內的平等,“簡括地說,就是簡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9
那么,這種主要的不平等是什么呢?就是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即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而工人一無所有。這種所有制,決定了工人必然要遭受資本家的剝削,勞資之間永遠不可能在公平的條件下締結協(xié)定。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在雇傭勞動制度的基礎上要求平等的或僅僅是公平的報酬,就猶如在奴隸制的基礎上要求自由一樣。”10
由于資本家是靠無償占有他人無酬勞動發(fā)財致富的,“有產階級胡說現代社會制度盛行公道、正義、權利平等、義務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諧這一類虛偽的空話,就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而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就像以前的各種社會一樣真相大白:它也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不斷縮減的少數人剝削絕大多數人的龐大機構。”11
(五)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消滅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公平、實現無產階級所要求的公平,決不能把爭取分配上的公平作為無產階級斗爭的口號,而必須消滅私有制口消滅階級,實現人類解放。
把無產階級的公平要求理解為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實現人類解放,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公平觀的根本之點。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公平觀的所有內容,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公平觀的所有思想原則,都是這一根本觀點的邏輯延伸和科學發(fā)展。
當英國工聯主義者提出“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的時候,當德國的拉薩爾主義者提出“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的時候,馬克思恩格斯都給以嚴厲的批評和抵制,認為這是用民主主義者和法國社會主義者慣用的、憑空想象的關于權利等等的廢話,來歪曲那些花費了很大力量才灌輸給黨而現在已在黨內扎了根的現實主義觀點。因為,要求工資乎等是土種決不能實現的妄想。當然,這決不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反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為爭取實際平等權利而進行的斗爭。如果那樣的話,馬克思主義就不成其為馬克思主義了。問題在于,無產階級的公平要求,不是什么“公平”的工資,而是“消滅雇傭勞動制度!”
事實上,資產階級自出現時起,就由它的影子即無產階級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隨著。同樣,資產階級的公平要求也由無產階級的公平要求伴隨著。差別在于,資產階級公平消滅的只是封建特權,而無產階級公平則要求消滅階級。這是無產階級公平與資產階級公平,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公平觀與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公平觀乃至各種非科學社會主義公平觀的根本不同。無產階級公平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運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謬。”
基于這個原因,馬克思堅決反對在黨綱中寫上“消除一切社會的和政治的不平等”這一不明確的語句,而主張把“消滅一切階級差別”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因為隨著階級差別的消失,一切由這些差別產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不公平也自行消失。他指出: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并消滅任何階級統(tǒng)治。“對我們說來,問題不在于改變私有制,而只在于消滅私有制,不在于掩蓋階級對立,而在于消滅階級,不在于改良現存社會,而在于建立新社會。”12
從現實的斗爭實踐來說,無產階級解放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推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tǒng)治并消滅私有制,從而消滅資產階級本身。私有制不僅是資產階級自在規(guī)定性的根據,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經濟不平等的根源,也是社會政治奴役關系的基礎。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才有可能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實現無產階級公平觀的根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13
(六)馬克恩恩格斯認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同人類發(fā)展的利益始終是一致的,他們堅決反對那種以實現“公平”為由阻礙經濟發(fā)展的做法。
馬克思恩格斯是主張生產力和社會公平同步發(fā)展的。恩格斯在抨擊蒲魯東不惜犧牲現代化生產力發(fā)展而追求“永恒公平”的小資產階級公平觀時指出,蒲魯東只要永恒公平,`旁的什么都不要。整個蒲魯東主義都滲透著一種反動的特性:厭惡工業(yè)革命,時而公開時而隱蔽地表示希望把全部現代工業(yè)、蒸汽機、紡紗機以及其他一切壞東西統(tǒng)統(tǒng)拋棄,而返回到舊日的規(guī)規(guī)矩矩的手工勞動。哪怕這樣做我們會喪失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生產力,整個人類注定會陷入極可怕的勞動奴隸狀態(tài),饑餓將成為一種常規(guī),那也沒什么了不起,只要我們能搞好交換,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十足的勞動所得”并且能實現“永恒公平”就行了!“但有公平常在,哪怕世界毀滅!如果蒲魯東的這種反革命的東西確實能付諸實現,世界是要毀滅的。”14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快速發(fā)展生產力是實現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一個物質貧乏的社會,必然會引發(fā)財富分配的激烈爭奪。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問題上,不能簡單地用公平不公平來衡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以判斷的各種情況很簡單,公正、不公正←公平、法理感這一類說法甚至應用于社會事物也不致引起什么誤會,可是在經濟關系方面的科學研究中,如我們所看到的,這些說法卻會造成一種不可救藥的混亂”。15他們強調,無產階級取得政治統(tǒng)治后,要“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新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
(七)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未來社會的公平必然經歷一個從相對不公平到相對公平的漸進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公平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但他們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未來社會進行科學預測時,仍然涉及到了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問題。他們認為,剛剛從舊社會脫胎出來的新社會,必然從各個方面打上舊社會的痕跡。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按勞分配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公平中包含著不公平,這才是新社會漸進的歷史發(fā)展中真正現實的公平。
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勞動——來計量。但是,一個人在體力或智力上勝過另一個人,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提供較多的勞動,或者能夠勞動較長的時間。因此,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按勞分配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像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但是它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馬克思在指出勞動者在體力上和智力上的差異的同時,還指出了勞動者家庭情況的差異。一個勞動者已經結婚,另一個則沒有;一個勞動者的子女較多,另一個的子女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勞動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基金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但是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的陣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
在馬克思看來,這種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進行的“平等的”分配雖然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但即便是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原則與實踐”是“互相矛盾”的。而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原則和實踐在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真正有可能實施按勞分配這一“公平分配”原則了。
在馬克思的設想中,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當然是不存在商品生產的。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而在恩格斯看來,不管采用何種分配方式,只要有商品經濟及其產生的貨幣的存在,社會就必然會出現資本主義中的不公平現象。
(八)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正的公平在于社會成員對生產條件的共同占有和聯合勞動,在于消除等價交換、消滅階級和人類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這樣的公平,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才能徹底實現。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唯心主義公平觀,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在公平問題上的虛偽性,但并沒有否定公平對于人類社會的價值。相反,他們認為,正義應當成為工人階級最為重要的價值觀念。馬克思強調:平等,作為共產主義的基礎,是共產主義的政治的論據。
按照馬克恩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xiāng)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代替那存在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只有在那時,才能真正實現無產階級追求的徹底公平。
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公平觀同消滅階級,同無產階級解放,從而全人類解放聯系在一起,實現了人類公平觀念的革命性超越。這是一種“大公平觀”,其范圍是全人類,而不是某一個階級;其程度是徹底解放,而不是表面的;其立足點是每一個人,而不是某一部分人;其內容是全社會的,而不是某一領域的;其目標是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而不是某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他人自由發(fā)展的障礙。這樣的公平觀完全寓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之中,寓于共產主義偉大理想之中,體現著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成為世界健康人類的必然追求。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弟209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1-212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2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08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2-103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弟448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3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93、622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48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76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38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68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6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51頁。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弟212頁。